香港網絡大典
無編輯摘要
無編輯摘要
(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2 次修訂)
第1行: 第1行:
  +
{{otheruses wiki(zh)|慣性收視|subject = 慣性收視網上討論及迴響|other = 其他資料|慣性收視}}
{{inuse}}
 
  +
'''慣性收視''',是指[[香港]]兩間免費電視台的收視率總是長期偏向於[[無電視]]的現象。諸如新聞、劇集、動畫、綜藝節目,[[亞洲電視]]收視率普遍偏低有人將這個現象歸咎於「慣性收視」,而不是亞洲電的失誤
 
  +
「'''慣性收視'''」是[[香港]]電視行業中的一種消費者行為,指觀眾在選擇電視頻道時,傾向單一電視台,出現收視不均的現象。
  +
 
[[香港]]免費電視台的收視率總是長期偏向於[[無電視]]諸如新聞、劇集、動畫、綜藝節目,其主要競爭對手[[亞洲電視]]收視率普遍偏低有人將現象歸咎於「慣性收視」,即指觀眾習慣於無綫電視而不轉臺,而不涉及兩台競爭。此術語流行於80王90年代,至2000年後無綫「一台獨大」,已少有人提及,惟一般而言無綫仍為收「長勝將軍」
  +
  +
自亞洲電視於2016年停播後,後來出現的[[ViuTV]]、[[香港開電視]]及[[港台電視]]31都未能在收視上與無綫一爭長短,惟無綫收視本身亦比輝煌時期遜色不少,加上網絡[[OTT]]平台興起,「收視率」已鮮有被人談及。
   
 
== 免費電視台競爭史 ==
 
== 免費電視台競爭史 ==
70年代,兩台的競爭相當激烈;80年代,由蕭若元發起「千帆並舉」計劃推向白熱化;90年代末亞視漸走下坡;2000年後,無一台獨大。據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的一項研究,[[電視]][[亞洲電視]]各佔本地粵語頻道的市場份額,80年代最高峰一度為6:4,到1994年的7:3,到1999的8:2,到2007年變成9:1。
+
70年代,[[無綫電視]]及[[亞洲電視]]的競爭相當激烈;80年代,由蕭若元發起「千帆並舉」推向白熱化;90年代末亞視漸走下坡;2000年後,無一台獨大。據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的一項研究,無電視和亞洲電視各佔本地粵語頻道的市場份額,80年代最高峰一度為6:4,到1994年的7:3,到1999的8:2,到2007年變成9:1。
   
 
== 爭議 ==
 
== 爭議 ==
對於「慣性收視」是否存在,一直有爭議。在許多探討香港電視的節目(如鏗鏘集《電視已死》)中,受訪觀眾多數習慣於收看無電視的頻道,甚至不會轉台,但未能說明是普遍現象。
+
對於「慣性收視」是否存在,一直有爭議。在許多探討香港電視的節目(如鏗鏘集《電視已死》)中,受訪觀眾多數習慣於收看無電視的頻道,甚至不會轉台,但未能說明是普遍現象。
   
 
===支持===
 
===支持===
支持者認為無財雄勢大,又經常打壓亞視,甚至壟斷電視、電影、音樂等行業:
+
支持者認為無財雄勢大,又經常打壓亞視,甚至壟斷電視、電影、音樂等行業:
*無電視於1967年開始無線免費電視廣播,亞洲電視於1973年才改以無免費電視廣播,故形成觀眾習慣。
+
*無電視於1967年開始無線免費電視廣播,亞洲電視於1973年才改以無免費電視廣播,故形成觀眾習慣。
*無佔有香港最佳發射位置,因此比亞視的畫面更清晰。
+
*無佔有香港最佳發射位置,因此比亞視的畫面更清晰。
*香港各大媒體都有使用「慣性收視」一詞,包括無官網[[tvb.com]]<ref>[http://tvcity.tvb.com/drama/forensicheroes2/goodscene/video/index12.html 法證先鋒II - 必睇場口]</ref>。
+
*香港各大媒體都有使用「慣性收視」一詞,包括無官網[[tvb.com]]<ref>[http://tvcity.tvb.com/drama/forensicheroes2/goodscene/video/index12.html tvb.com:法證先鋒II - 必睇場口]</ref>。
*無壟斷了歌影視等的人才,並經常打壓亞視,導致亞視曝光率偏低。
+
*無壟斷了歌影視等的人才,並經常打壓亞視,導致亞視曝光率偏低。
   
 
===反對===
 
===反對===
 
反對者認為亞視積弱是自身的問題,而非外因所致:
 
反對者認為亞視積弱是自身的問題,而非外因所致:
*亞視本身的人力、財力都不如無雄厚,故偏向無也屬正常。
+
*亞視本身的人力、財力都不如無雄厚,故偏向無也屬正常。
*亞視雖然偶有創新的嘗試,亞視的重頭戲皆為大製作,甚至一度超越無,但財力不足後勁不繼,難以保持勢頭。
+
*亞視雖然偶有創新的嘗試,亞視的重頭戲皆為大製作,甚至一度超越無,但財力不足後勁不繼,難以保持勢頭。
 
*亞視股權頻繁變動,導致管理不穩,連藝員也頗有微言。
 
*亞視股權頻繁變動,導致管理不穩,連藝員也頗有微言。
 
*亞視人才流失嚴重。
 
*亞視人才流失嚴重。
   
  +
==亞視圖「打破」慣性收視==
== 總結 ==
 
  +
亞視在與[[無綫]]競爭中「慣性低收視」,其「主要投資人」[[王征]]在2011年4月終藉《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》的收視報告,質疑無綫委託的調查公司的數據可信性,認為有人造假,導致亞視損失收入以十億元計,要求廣管局展開調查。
   
  +
王征當時形容亞視發起「收視打假」,困難程度好比「重慶打黑」,但必定會堅持到底,又指推翻無綫公佈的收視率猶如「挖她祖墳」,會令對方變得「不講禮貌」,動輒以法律行動威脅。他更揚言「亞視不是小綿羊,現在要站起來」。無綫則認為亞視當年《還珠格格》、《[[百萬富翁]]》和《今日睇真D》等節目收視高企亦承認有關結果,證明調查方法行之有效,亞視是輸打贏要。<ref>[http://news.sina.com.hk/news/20110421/-15-2081216/1.html 星島日報:亞視質疑收視造假 無綫反擊要求道歉(新浪香港轉載)],2011年4月21日</ref><ref>[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news/art/20110421/15187891 蘋果日報:亞視質疑無綫收視數據 要求廣管局調查],2011年4月21日</ref>網民亦就此熱烈討論,雖然有人質疑原有收視調查樣本數目少,但普遍均相信現行收視反映真實情況。<ref>[http://www.discuss.com.hk/viewthread.php?tid=14292841&extra=&page=1 香港討論區:【無綫亞視收視爭議】綜合討論]</ref><ref>[http://www.discuss.com.hk/viewthread.php?tid=14249832&extra=&page=1 香港討論區:「還陳奕迅一個公道」 亞視駁無綫收視調查]</ref>
  +
  +
亞視不承認傳統收視調查後,以[[香港大學]]民意研究計劃調查的數字推算收視人口作為收視指標,成功「打破」「慣性收視」,推算出與無綫「四六開」,更以「與友台五五開」為目標。
  +
  +
有關調查以每星期作電話抽樣調查,不論市民是透過電視機、互聯網、[[YouTube]]、[[智能手機|手提電話]]、以及其他方法收睇直播、重播、或者自己重溫亞視節目超過5分鐘,都會計算入亞視收視。民意研究計劃負責人鍾庭耀亦認同,收看比率不同於收看時間,以上收視人口調查,只是現實的一小部分。根據研究調查,亞視的「5分鐘收視人口」,可以同時是無綫觀眾。
  +
  +
據亞視節目《[[ATV焦點]]》所述,以上述推算方法,2011年全年兩台的平均收看人數,亞視為逾388萬人,而無綫則為逾574萬人,對比是40.3對59.7,故稱收視人口比例是「四六開」。但如此計算則香港總收視人口有960萬,比總人口還多。
  +
  +
<youtube>ka6sujVGdnw</youtube>
  +
<br />
  +
  +
由於該收視調查的方式和計算結果備受質疑,網民對亞視宣稱的收視[[恥笑]]連連。<ref>[http://thehousenews.com/politics/%E4%BA%9E%E8%A6%96%E9%BB%9E%E8%A7%A3%E6%9C%89%E5%9B%9B%E6%88%90%E6%94%B6%E8%A6%96/ 主場新聞:亞視點解有四成收視?],2012年11月12日</ref><ref>[http://aukalun.blogspot.hk/2012/11/blog-post_22.html 潮池:我終於搞清楚亞視的「四六開」]</ref><ref>[http://forum5.hkgolden.com/view.aspx?message=4074231 高登討論區:<nowiki>[卜你個街亞視黎既]</nowiki>四六開原來係咁計!]</ref>
  +
 
== 總結 ==
  +
「慣性收視」,究其原因,則是品牌推廣。無綫電視除了製作節目外,還不惜工本作宣傳,在觀眾中形成正面形象。在80-90年代成功做成名牌效應,節目甚至遠銷至中國大陸及海外華人地區,無綫劇集成為TVB的品牌。亞視則在此方面非常遜色,歷經幾十年尚無建樹,而且越做越弱,亦令其支持者非常失望。參照廣州地區的收視情況,在晚間劇集時段,廣州觀眾收看無綫電視的人比亞洲電視的多。這種情況跟中央台播放春晚時,收視普遍較高相類似。
   
 
{{reflist}}
 
{{reflist}}
第35行: 第56行:
 
===網誌===
 
===網誌===
 
*[http://jacso.hk/dicky/11335/2009/07/28/75413 論TVB的慣性收視]
 
*[http://jacso.hk/dicky/11335/2009/07/28/75413 論TVB的慣性收視]
  +
*[http://aukalun.blogspot.hk/2012/11/blog-post_22.html 潮池:我終於搞清楚亞視的「四六開」]
  +
[[分類:術語]]
  +
[[分類:無綫電視]]
  +
[[分類:亞洲電視]]
  +
[[分類:香港]]

於 2019年3月5日 (二) 14:45 的修訂

慣性收視」是香港電視行業中的一種消費者行為,指觀眾在選擇電視頻道時,傾向單一電視台,出現收視不均的現象。

香港,免費電視台的收視率總是長期偏向於無綫電視,諸如新聞、劇集、動畫、綜藝等節目,其主要競爭對手亞洲電視收視率普遍偏低。有人將此現象歸咎於「慣性收視」,即指觀眾習慣於無綫電視而不轉臺,而不涉及兩台競爭。此術語流行於80王90年代,至2000年後無綫「一台獨大」,已少有人提及,惟一般而言無綫仍為收視「長勝將軍」。

自亞洲電視於2016年停播後,後來出現的ViuTV香港開電視港台電視31都未能在收視上與無綫一爭長短,惟無綫收視本身亦比輝煌時期遜色不少,加上網絡OTT平台興起,「收視率」已鮮有被人談及。

免費電視台競爭史

70年代,無綫電視亞洲電視的競爭相當激烈;80年代,由蕭若元發起「千帆並舉」而推向白熱化;90年代末亞視漸走下坡;2000年後,無綫一台獨大。據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的一項研究,無綫電視和亞洲電視各佔本地粵語頻道的市場份額,80年代最高峰一度為6:4,到1994年的7:3,到1999的8:2,到2007年變成9:1。

爭議

對於「慣性收視」是否存在,一直有爭議。在許多探討香港電視的節目(如鏗鏘集《電視已死》)中,受訪觀眾多數習慣於收看無綫電視的頻道,甚至不會轉台,但未能說明是普遍現象。

支持

支持者認為無綫財雄勢大,又經常打壓亞視,甚至壟斷電視、電影、音樂等行業:

  • 無綫電視於1967年開始無線免費電視廣播,亞洲電視於1973年才改以無綫免費電視廣播,故形成觀眾習慣。
  • 無綫佔有香港最佳發射位置,因此比亞視的畫面更清晰。
  • 香港各大媒體都有使用「慣性收視」一詞,包括無綫官網tvb.com[1]
  • 無綫壟斷了歌影視等的人才,並經常打壓亞視,導致亞視曝光率偏低。

反對

反對者認為亞視積弱是自身的問題,而非外因所致:

  • 亞視本身的人力、財力都不如無綫雄厚,故偏向無綫也屬正常。
  • 亞視雖然偶有創新的嘗試,亞視的重頭戲皆為大製作,甚至一度超越無綫,但財力不足後勁不繼,難以保持勢頭。
  • 亞視股權頻繁變動,導致管理不穩,連藝員也頗有微言。
  • 亞視人才流失嚴重。

亞視圖「打破」慣性收視

亞視在與無綫競爭中「慣性低收視」,其「主要投資人」王征在2011年4月終藉《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》的收視報告,質疑無綫委託的調查公司的數據可信性,認為有人造假,導致亞視損失收入以十億元計,要求廣管局展開調查。

王征當時形容亞視發起「收視打假」,困難程度好比「重慶打黑」,但必定會堅持到底,又指推翻無綫公佈的收視率猶如「挖她祖墳」,會令對方變得「不講禮貌」,動輒以法律行動威脅。他更揚言「亞視不是小綿羊,現在要站起來」。無綫則認為亞視當年《還珠格格》、《百萬富翁》和《今日睇真D》等節目收視高企亦承認有關結果,證明調查方法行之有效,亞視是輸打贏要。[2][3]網民亦就此熱烈討論,雖然有人質疑原有收視調查樣本數目少,但普遍均相信現行收視反映真實情況。[4][5]

亞視不承認傳統收視調查後,以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調查的數字推算收視人口作為收視指標,成功「打破」「慣性收視」,推算出與無綫「四六開」,更以「與友台五五開」為目標。

有關調查以每星期作電話抽樣調查,不論市民是透過電視機、互聯網、YouTube手提電話、以及其他方法收睇直播、重播、或者自己重溫亞視節目超過5分鐘,都會計算入亞視收視。民意研究計劃負責人鍾庭耀亦認同,收看比率不同於收看時間,以上收視人口調查,只是現實的一小部分。根據研究調查,亞視的「5分鐘收視人口」,可以同時是無綫觀眾。

據亞視節目《ATV焦點》所述,以上述推算方法,2011年全年兩台的平均收看人數,亞視為逾388萬人,而無綫則為逾574萬人,對比是40.3對59.7,故稱收視人口比例是「四六開」。但如此計算則香港總收視人口有960萬,比總人口還多。


由於該收視調查的方式和計算結果備受質疑,網民對亞視宣稱的收視恥笑連連。[6][7][8]

總結

「慣性收視」,究其原因,則是品牌推廣。無綫電視除了製作節目外,還不惜工本作宣傳,在觀眾中形成正面形象。在80-90年代成功做成名牌效應,節目甚至遠銷至中國大陸及海外華人地區,無綫劇集成為TVB的品牌。亞視則在此方面非常遜色,歷經幾十年尚無建樹,而且越做越弱,亦令其支持者非常失望。參照廣州地區的收視情況,在晚間劇集時段,廣州觀眾收看無綫電視的人比亞洲電視的多。這種情況跟中央台播放春晚時,收視普遍較高相類似。

註解

外部鏈接

百科

討論區

網誌